青春“药”担当:首医学子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纪实
桂山苍苍,漓水泱泱。近日,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与桂林医科大学药学院联合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两校师生以“健康中国·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健康服务+访企拓岗+大思政课”的立体化实践模式,将药学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基层的实效,在广袤乡村大地上书写新时代医学青年的使命答卷。
实践团在西腰侗寨合影
启动仪式
丰培坚作学术报告
活动伊始,两校师生举办了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暨座谈会,双方围绕药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党团工作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我校药学院药物分析学系教师丰培坚作了题为“基于能量转换机制的纳米药物用于神经调控与疾病诊疗”的学术报告。
桂林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杨扬与我校药学院党委副书记富奇共同勉励药学学子在基层服务中锤炼本领、在乡村振兴中感悟责任、在红色追寻中坚定信仰,同时进一步推动两校之间的深化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健康服务进村寨: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最后一公里”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世纪坛医院等多家医院多个科室的临床博士,深入龙胜县马堤村和西腰侗寨,为村民开展健康义诊。针对当地气候特点及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他们为村民耐心讲解登革热、慢阻肺等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与日常护理要点,并结合药学专业知识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和用药指导。
实践团开展健康服务
实践团开展健康宣教
“我更加坚定了用医学服务人民的信念,医者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实验室的学术探索中,更要深深扎根于服务百姓健康的泥土里。”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廖健宏说道。
实践团在马堤村合影
开展儿童用药科普
在西腰村希望小学,实践团为当地儿童开展“药品安全小卫士”健康科普,通过趣味案例与互动体验,帮助孩子们树立“药品不是糖果”的安全用药意识。此外,我校师生还为希望小学捐赠药学科普图书和绘本。
青春对话基层:在乡土中国诠释青年担当
“从桂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室到驻村办公室,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服务人民的初心。”西腰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冰结合亲身经历,向实践团师生讲述了自己选择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无悔青春故事。他强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是大有可为的,新时代青年应具备自讨苦吃的精神,要勇于扎根基层,在服务人民中淬炼担当。”
与西腰村驻村第一书记座谈
实践团跟随驻村干部走访农户,在参与道地药材资源普查、慢性病用药跟踪等服务中,建立起“需求清单-服务台账-效果反馈”的闭环工作模式。这种“解剖麻雀”式的深度调研,为构建民族地区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了鲜活的一手资料。
马堤村走访调研
产教融合新探索:校企共育药学创新人才
在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同学们见证了“西瓜霜”等传统名药如何通过智能制造焕发新生。实践团与三金药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双方围绕行业发展趋势、岗位技能要求、职业发展路径等内容,探讨了校企共育药学创新人才新模式以及医药行业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
参访三金药业
红色基因薪火传: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晓荣开展“烽火桂林,薪火相传”主题思政课。课程教学结合广西桂林地区的抗战历史,深化新时代“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引导青年学子铭记抗战历史、汲取革命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张晓荣讲授思政课
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泛黄的电报稿和锈蚀的军号让抗战岁月的烽火记忆扑面而来;在桂林飞虎队纪念馆,一架曾38次穿越“驼峰航线”的C-47运输机静静陈列,这架“空中铁骑”的钢铁之躯承载的不仅是战略物资,更是跨越国界的生死情谊。
行走的思政课
在万人界长征体验区,师生们重走长征路,在陡峭山路上亲身体悟“战地药学”的艰辛。在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同学们重温入团誓词,让“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与“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青春宣言交织回响。
重走长征路
缅怀先烈
本次实践活动共服务村民百姓600余人次、回收健康调研问卷300余份,结合大学生“挑战杯”、模拟政协提案等创新创业大赛,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此外,实践活动还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网”“桂医青年”等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实践育人的社会影响力。
本次实践活动既是一场服务百姓、守护健康的为民之行,也是一堂追寻胜利足迹、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信仰之课。药学青年走进乡土、走近人民,在躬身实践中锤炼专业素养,于红色教育中厚植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回应时代召唤,展示新时代医药卫生人才的责任担当。
撰稿:张洁、廖航
编辑:范佳丽
摄影:刘奕莘、徐思蕴
排版:陈晨
审核:周玲微、富奇